罗阳认真道:“之前我脑子里还有点模糊的想法,今天和汪朔这么聊了聊,突然就有了这个念头。这几年冒出来的好的文学作品可不少,出名的作家也有许多,有些作品非常受欢迎,这不都是剧本最好的来源么?如果能拿下的话,以后剧本就根本不缺了,就算暂时用不了,留在手里也不错,总有一天能用。”
“想法不错,不过这个难度有点大呀。”宋援朝皱眉道。
“怎么说?”
“你知道每年出品的作品有多少么?其中短篇多少?中篇多少?长篇又有多少?其中合适改编剧本的又是那些么?这个工作量会有多大?再加上每个人对作品的看法和观点是不一样的,不是有一句话说的好么,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别人觉得合适的,你不一定觉得合适,反过来也是这样。”
“而且许多作品阅读没有问题,但是否合适改编成剧本就值得商榷了。再加上前些年流行的伤痕文学和这两年冒出来的针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讽刺作品,这些大多数都不太适合进行改编。”
“道理很简单,如果忠于原著,许多东西不太好拍。可如果改编太过,就又失去了作品本来的味道。另外,影视剧是艺术不假,但同样也是需要商业化的,你在香江呆这么久应该很清楚,香江、台海那边的电影有艺术片,可往往这些艺术片都是叫好不叫座的,真正赚钱的都是一些商业片。”
“我觉得,目前国内的许多影视剧也陷入了这个怪圈,凡是一部片子,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通常都会要求有内涵,有意义,还要有艺术性等等,而且还有着既要有这些要求,又要符合商业化,可天下哪里来这么两全其美的好事?”
“有句话说的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种想法和要求太过理想,不切实际。”宋援朝摇摇头,很认真对罗阳道:“或许会有两者兼顾的作品,但这种作品可遇不可求。就拿陈小二的小品和电影来说吧,为什么会受到观众的欢迎?不就是因为喜闻乐见么?如果一味的说教,谁爱看?反正我是绝对不会喜欢的。”
罗阳认真听着宋援朝的话,不由得点了点头:“这话倒是没错,做事不能顾着两全其美,总得有些取舍。”
“对!就是这个道理!”宋援朝说道:“在只能追求艺术和商业的两个选择中,如果换成我绝对不会选择前者,首先考虑的是后者。因为开公司不是做慈善,投入的成本必须要得到回报,假如为了所谓理想追求放弃商业,那么这条路是永远走不长的。”
“当然了,在未来一定阶段,等有了积累了足够的实力后,适当地在艺术上追求一下,比如说量力而行每隔一段时间拍一部两部有艺术性,追求创作的影视作品,用来进行参赛、评奖,从而得到荣誉什么的,这都是可以的,但关键问题是不能本末倒置!”
“这些有些扯远了,不过你刚才的思路还是不错,可以适当地挑选一些合适的作品作为储备,这点我是支持的。但我提醒你,这样做的工作量可不小,而且得有相当专业的人来处理这个事,你得考虑好了!”
罗阳表示同意,他笑道:“先试试吧,反正试试也没关系。至于人员的问题,我想在内地招募几个,然后再从香江那边找几个。对了,明天马嘟嘟不是来么,他在《青年文学》做编辑,让他也帮忙推荐推荐,在行业里放个风什么的,留意留意,总比我这里瞎摸的好些。”
“这倒也成,这个事你不用急,慢慢琢磨。”宋援朝提醒了一句,接着突然想起了之前和罗阳交代的一件事,问了问这个事的进展。
宋援朝问的是纪录片的事,重新经历了这个时代,再一次看着时代的变迁,之前就起了把这个时代用记录片的方式留存下来的念头。
这个想法去年的时候和罗阳谈了谈,并且得到了罗阳的认可。而且那时候罗阳也正好要锻炼自己的团队,除去和沪海制片厂的合作外,广告公司那边许多工作也是为此做准备的,所以两人一拍即合,就确立了这个项目。
一转眼大半年过去了,宋援朝这大半年里一直忙碌着,也没太过关心这个事。今天正好聊起影视剧,宋援朝猛然就想起了这个事,询问罗阳纪录片的进度。
罗阳告诉宋援朝,项目确定后就开始了记录片的筹备和拍摄,由于纪录片需要在各地选景,再加上宋援朝的要求比较高,不仅仅是在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城市,还需要在农村乡镇各地。
其中还包括南方、北方的不同,所以纪录片拍摄的时间会长一些。此外,负责的导演是沪海制片厂的李老师,这是一位非常有经验和能力的老导演,在记录片拍摄上很有一套。他向罗阳提出了拍摄中除了普通的纪录片模式外,可以再通过以家庭成员为单位,逐步向企业、社会和整个城市辐射的模式来进行,用生动的故事情节把记录片拍的更好。
这个想法得到了罗阳的认可,同时也是因为如此也相应拉长了记录片拍摄的难度和时间。
前些时候罗阳在沪海,听取了记录片的拍摄进度,目前纪录片完成了大部分,后续最多还有一个月就能全部拍完,然后是剪辑和制作,